主编推荐语
中国近代史研究扛鼎之作。在这里,读到世界各国眼中的中国。
内容简介
本套装包括:《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 《北京的人力车夫: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本书聚焦于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从满街的人力车和车夫切入,勾连起警察、商人、政客、军阀等,细致描摹了1920年代北京的市民生活、政治秩序、社会变革等。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人力车夫们如何试图走入政治舞台中央,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作者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 本书揭示了随着帝国主义暴力的到来,卫生的意义是如何从中国人的宇宙观转变为包含了诸如国家主权、科学实验、身体净化和民族适应性等方面的概念。外国人和中国的精英们往往认为,中国人在这些方面都有所缺乏。这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卫生怎样在中国的现代性中成为一个矛盾的概念。作者解释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改变了一座城市,还塑造了中国人对于立足于现代世界的卫生要求的认知。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每一个与国际金融与商品市场相联系的经济体都受到了冲击。 本书不仅意在表明中国无法逃避资金流动和贸易急剧下降的后果,还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大萧条是现代中国的分水岭。在以金本位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几乎唯一仍采用银本位的国家。通过对大萧条冲击与其后经济复苏过程的分析,作者考察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关联下,国家—市场关系的转变。 《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本书围绕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 作者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