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读书日之外,我们该如何思考阅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读书这个议题在公共讨论空间又被重新唤醒。读书日之外,我们该如何思考阅读?昨天出炉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有几个数据耐人寻味。
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稳步上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成为主要增长点。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1.9%,较2022年提升了0.1个百分点。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人均每天读纸质书23.38分钟。听书和视频讲书等新兴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成年国民喜爱。
报告展现了近年来向好的国民阅读态势,阅读率逆势增长的变化实属不易,背后更是有着非凡的意义,这说明尽管身处信息洪流之中,人们依然不忘读书。数字化阅读的增长也反映出,书早就不再只是纸质媒介的书本,书的内涵与外延都因媒介形式的更迭而不断拓展。
回溯历史,读书是一个从难到易的过程,书籍匮乏的年代似乎也并未消失在记忆中。古人说读万卷书,这其中的万卷,不仅是数量多,这些书还都是“大块头”。搬运当时书籍载体——竹简,所耗费人力物力之多,也将书籍的传播局限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后来,纸张出现后,读书便捷了一些。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书籍的生产与流通加快,书籍变得普及、可负担,全球文明进程也随之展开。
在今日,人类掌握着庞大的文化资源,随时随地便可与书相遇。实体书店、图书馆、网上书城,人们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到一本本价格实惠的实体书。数字阅读的方式就更加方便,读书软件、听书音频、电子书阅读器等,海量数字资源随时“一屏万卷”。甚至,如果不想读原著,也可以看一个充满趣味的书籍解析短视频,或是一篇摘录情节观点的自媒体文章。好书虽以不同方式相伴,却依然触手可得。
也要看到,不同于碎片化娱乐,读书是一项非常矛盾的精神活动,它有时让人感到放松,有时却没那么轻易让人读懂。但无论是在阅读中发现自我,还是素未谋面却因一本书产生共鸣,或是跨越专业门槛在书中习得一技之长,又或是隔绝了喧嚣得到了心理空间的短暂抽离,让心灵沉浸在阅读营造的安静世界……经由阅读,人还是被书籍的精神力量所滋养,认知不断拓宽,视野逐渐开阔,内心更加从容。
读书不是纯粹为了娱乐,甚至不只是为了当下的实用。昨天,书单也成了焦点。比如,得到App发布了一份由156万读书人选出的书单,书单的选择权交给了普通的用户和真正的读书人。在这份由大家选出来的书单中,既有一线ICU医生对生死的凝视和思考,也有人工智能科学家对目标和创新的自由探索,还有教育学者对县域教育状况的真实记录……涵盖了历史、教育、科技、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这也再次证明了,人们正通过阅读关注着脚下的土地和当前的世界。
有学者认为,只有进行生命的凝思,才能品味“飘散着芳香的时间”,而不会从踏步行进的时代坠入忙乱飞奔的时代。泛娱乐化的当下,文化消费的格局变得更碎片、更快速,当越多的人深陷“电子榨菜”时,深度阅读的意义便更具现实性。
阅读的姿态和方式在变,人们通过阅读搭建精神栖居地的追求始终如一。杨绛先生曾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读一本书吧!从铅字纸墨,到方寸屏间,无论抽丝剥茧,还是随手一翻,自打开的一页开始,抵达丰盈的世界便不再遥远。(文|常莹)
来源:光明日报